微信扫一扫
央企撤退 楼市"去泡沫化"开始
(来源:中国证券报)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既不是迫于舆论压力,也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在嗅到危险气息后的主动离场。当人们还在为“真退出”还是“假退出”打口水战时,楼市“去泡沫化”进程已经开启。
国资委“禁令”出台一周,有人拍手称快,认为央企是炒高房价的始作俑者,楼市就此将崩溃;有人认为“强令”央企退出房地产调控过度,有违市场化原则;更多的人则怀疑调控效果,认为房价难以下降。总之,市场无一例外地将此看作楼市调控政策的延续。
实际上,自从去年年底楼市调控政策频出以来,房地产业就已经被贴上了“高危”的标签。一些央企从房地产撤出,与其说是一种调控手段,还不如说是在风险显现之前的提前离场,是典型的顺势而为的市场化选择。
央企争“地王”,客观上抬高了“地王”周边的房价,但央企不是楼市泡沫的根源。楼市泡沫早已出现,而央企争“地王”是在2009年这一轮泡沫中才出现的。一大批主业与房地产毫不相关的企业抢地,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纯粹是资金逐利的本性,是其轻易获得下浮10%利率的低成本贷款所显示出来的先天优势。
此外,批评央企争“地王”的声音已持续快一年了,监管部门此时才出政策,其出发点显然不仅是调控楼市,更多的是规范地产投资秩序,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温家宝总理23日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规范国有企业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行为。这种提法透露出调控的范围已从央企扩大到国有企业,值得关注。
作为本轮泡沫中的主力,央企退出房地产的举动,已发出楼市“去泡沫化”的信号。
监管部门对风险的判断是深思熟虑的。当前楼市面临的政策风险、资金风险、泡沫风险,已成为压在房地产市场肩头上的“三座大山”。
从政策上看,虽然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并没有如预期中推出暴风骤雨般的二轮调控措施,但民众对高房价的质疑实际已把调控政策“逼”上日程。从去年年底以来连续出台的一系列税收、土地政策,很多还处于从中央到地方的落实阶段,未来这些政策如一一兑现,其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
例如,国土部要求今年政策性住房用地要占住房建设用地70%,且要落实到拟供地块上。而2009年北京计划政策性用地占比仅46%(实际执行数至今未公布)。再如,可查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8月,全国保障房建设投资仅完成去年年初计划的23.6%。如果70%政策性住房用地政策真正落实,其冲击力可以想象。此外,物业税会否出台、招拍挂制度改革等都是未来房地产市场所面临的来自政策的不确定因素。
从资金上看,涉及房地产的消费和开发贷款、房企资本市场融资、地方融资等都已被监管部门“点名”,要求高度重视这些资金背后所蕴藏的风险。国内约四成甚至更多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已上调。去年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是建立在2.5万亿元个人住房信贷、6000亿元房地产开发信贷以及从难以查清的其他渠道进入楼市的信贷资金基础之上的,今年失去天量信贷资金的支撑,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将难以为继。
此外,今年加息的风险也将增加房地产开发成本。目前利率水平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有较大的上调空间,房地产作为高负债率行业,利率风险不容忽视。
从泡沫风险来看,房地产面临的形势尤其不容乐观。去年很多城市城区房价涨幅超过50%,不仅在中国,这一景象在世界历史上都很难看到。从陆续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中,不少房地产公司都认识到目前价位已偏离购买力太多,投资因素已远超实际购买因素。
有研究机构根据房屋租售比、投资性购房占比、房价收入比、房价与GDP涨幅比四指标来衡量目前京沪深楼市泡沫化程度,结果显示,三城市租售比达到国际水平的4-7倍,投资性购房占比全部过半,房价收入比全部超过15年,房价涨幅均超过GDP涨幅5倍。泡沫化已走到危险边缘。
从以上因素来看,央企撤出房地产市场有利于国有资产安全和市场的稳定,但其以禁令的方式实现,也反映出楼市泡沫的严重程度和市场主体的盲目与疯狂。尽管目前只有一家央企明确提出退出时间,但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央企意识到监管层出重拳的良苦用心,主动离场将成为理智的选择。
目前讨论部分央企退出房地产能否遏制新“地王”已无太大意义,毕竟政策出台针对的是房地产市场所蕴涵的风险,而这一风险信号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央企要离席了,留下谁来埋单?
央企退出将引起房价再一轮暴涨
(来源:腾讯博客 作者:王亮)最近非地产主业央企退出市场的新闻被炒的沸沸扬扬,大家争论不休,市场上有人提出这是崩盘的前兆,那么我想分析任何问题,需要考虑事件参与者的背景,事件参与者的行事动机,事件参与者的其他因素等,才可以推理出相对接近事实真相的答案。
我觉得需要分析四个因素,就可以知道非地产主业央企退出对地产市场的最终影响。
1.非地产主业央企的退出时间和退出比例如何?
2.退出机制:地产业务的转让依照市场化还是行政划拨?
3.非地产主业央企退出后,对以地产为主业央企启示是什么?
4.最重要是央企主要决策者的行事逻辑是怎么样的,规模最大化还是完全服从中央?
非地产主业央企退出时间:最少半年以上,从报方案到实现,没有半年是不能完成的,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非地产主业央企不敢去拿地了,但是原有项目该赚的钱要赚,该回款的还会回款,该把项目提价的还会提价,如果问为什么要提价卖而不是尽快销售回笼更多的资金,那么很简单的逻辑,只有把现有项目的身价提升,转让的时候才会有个好价钱。
值得注意的是,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也提出一个很直接的观点“房价是由房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如果房市供给不足(如土地供应不足),如果房市需求过旺(如刺激出大量的投资性需求),则房价必然上涨。反之,如果房市供给充足,需求正常,尤其是不出现过大的投资性需求,房价必然能够得到控制。”这映衬出国资委的态度--房价上涨不是国资委的事情,是市场决定的,国资委做的只是把非主业央企管好,主业是地产的央企可以更加规范,并没有提到限制拿地等。
非地产主业央企中地产业务转让的方式是采取市场化的股权转让还是行政划拨,就笔者的分析,更多还是选择行政划拨,因为都是国资委下面的子孙,行政划拨辅以资产置换,正好可以完成前面计划实行的内部重组,所以行政划拨出去以后,楼该卖还是要卖,土地该开发还是要继续开发。
非地产主业央企退出后,对以地产为主业央企启示是什么?央企的老板们个个都是人中龙凤,这次国资委出台的政策,对主业是地产的央企会引发怎么样的思考?如果换我做某地产央企的老板,那么我肯定会加速做大地产主业,以免在后面的调整中,自己被更大的央企并购。因此引发的效应是什么?抢地、抢项目,规模做大,从而迅速的推高现实地价,而且就此问题,我也和一个地产圈的朋友聊,他认为:“只要地不是很差,放出来就有人抢,肯定抢高。”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
也不排除有背景更牛的央企,在此阶段把地产业务通过并购等做大,从而趁机把地产主业做到可以在国资委那里变成是主业的规模,当然在舆论监督下,这种可能性比较小。
陈志武说中国没有经济学,只有政府调控,我双手赞成;中国的央企领导里面不全是企业家,很多都是政治家,这个与中国的现实并不矛盾,商而优则仕,无论在东方汽车的苗圩还是中石油的周永康等身上都完全得到验证,所以央企的领导里面未来有目标做政治家,往更高的位置发展的肯定是大有人在。所以,现在的央企多数是追求规模,无论是钢铁企业还是地产企业,是央企的先把规模做上去,政绩好看再说。可能华侨城和保利这种在市场经济环境历练出来的领导已经做了一方诸侯,没有太多政治梦想,但是其他的央企领导如何想,如何在这次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表现,就值得我们观察与揣摩了,因为这也更有利于我们观察地产价格后面的走势。
在国资委出文伊始,中远国际就马上在周五表态,将在半年内退出其持有的远洋地产16.85%股权,表态反映之快,值得赞赏,国务院国资委18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19号远洋地产就做出回应了,中国远洋的老板魏家福的政治敏感值得赞赏,其执行力可见一斑。相比到现在很多尚未表态的央企,魏家福的楷模作用,将在以后的会以中被屡次提及。
比较一下16世纪前后新教与天主教对赌博的态度,或许我们会对不同的央企领导的未来决策会有更直接而理性的判断。新教与天主教二者都谴责赌博,但天主教徒是因为一个人也许会失败而谴责赌博,理智的人不应赌博而危害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新教徒则是因为一个人也许会赢而谴责赌博,因为这样对人性有害。
在这次事件里面,魏家福的做法类似于新教徒,因为中远的执行力是第一,愿意完全服从国资委的领导,而相反出来澄清的中信集团,就有点类似于天主教徒了,因为中信不属于国资委管理,是国务院直属企业,认为自己级别高,能给国家赚钱就可以了,但我们可以往后看,中信、光大的路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地产成为举世讨论的话题以后,谁想盯着他发闷声的财都没有那么容易了。
所以我们必须避免简单逻辑评判地产。历史学家不能为了取悦当今而抹杀或改写历史;而经济学家若提出地产早晚都会崩盘的假设,就必须随时准备面对错误带来的难堪。在当今资本迅速流动、资产价格瞬间变化的时代,不管一个人如何评述供需关系作用的下降,政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虽然昔日的作用更大。世界从来不是公平的竞技场,无论做什么都要付出代价。部分央企的退出,只能催生更大规模的地产央企,不断的暗中推高地价,推高房价,政府的目标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那么上涨10%不算快吧,况且房价的统计上还是可以做些手脚的,基于通胀加速和刚性需求的再度释放,每年的三到五月购房旺季来临之际,房价短期飙升30%完全是有可能的!
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学者,我厌恶房价高涨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但短期即将到来的上涨我们又必须面对,政府有什么办法来抑制房价上涨那?
(1)把建设廉租房的速度与质量作为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权重因素
(2)将主业是地产的央企的利润目标下调,不要给地产央企过高的业绩目标
(来源:国际金融时报)“如果我们把总量调控好了,有效抑制住投资性需求并适度加大供地量,如果我们通过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有效地实现了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国务院确立的稳定房地产市场的目标肯定能够实现。”
“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15个工作日内制订有序退出的方案。”3月22日,《国际金融报》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了解到,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日前召开的部分中央企业会议上作出上述要求。
据了解,16户以房地产为主业和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而据本报记者了解,截至目前,仅有一家央企确定了退出时间表。3月19日,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公开表示,中远集团下属二级子公司中远香港集团将在半年内退出其间接持有的远洋地产约8%的股权,成为国务院国资委颁布部分央企撤市令后第一家明确公布退出时间表的企业。
除此之外,由于此前国务院国资委并没有公布其限定的最终重组时间表,也没有第二家公司明确表态将在何时退出这一领域。
与此同时,中国烟草集团等公司近期依然频频出现在土地市场,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按照国务院国资委所规定的,“在项目完成后才结束其地产业务”,则最终的退出时间将“遥遥无期”。
李荣融在会上要求,央企负责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吃透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高度关注民生和当前房地产市场走势。
“中央企业不仅要履行好经济责任,还要切实履行好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要自觉执行好国家经济政策。”李荣融表示,央企要坚持突出主业,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管理,增强活力,努力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他告诫央企要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意识,把防范风险放在首要位置,加强成本控制,密切关注国家有关政策调整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此前,国务院国资委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78户非房地产主业央企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
对于各界关注的央企拿地问题,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高度竞争性的,无论是民营的还是国有的,开发商在房价等问题上的影响其实非常有限。
他表示,房价是由房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必须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入手。此外,招拍挂制度必然产生“地王”,但这是阳光透明的好制度。应在坚持招拍挂制度的同时,要求地方政府把相关收入的相当部分转移到为低收入群体解决住房的方向上去,实现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
“如果我们把总量调控好了,有效地抑制住投资性需求并适度加大供地量,如果我们通过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有效地实现了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国务院确立的稳定房地产市场的目标肯定能够实现。”邵宁说。